丧,便打起精神来,与众人讲些陈年往事,无非是说,有福之人到了鬼门关也能转回来。
那阿凤婆心疼后辈,煮了饭菜给四人吃,又为四人处理身上的伤口。
四人感激不尽,陈玉楼也连忙打听些青囊书院的缘故来历。
原来青囊书院自古就有,人食五谷杂粮,生老病死,皆是自然。
而医者,就是挡在病和死前面的护城河。
古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,也恰恰印证了古人对治病救死的重视。
青囊书院最早出于神农派,神农派是什么时候兴起的,可是谁都说不准了。
但是那个时候,所谓的门派,无非就是个松散的组织。
各地的大夫郎中,上至位极人臣者,下至田间游医,无非是图个归属。
但到了秦代,秦始皇极信长生不死,派出众多人寻找不死仙药。
也就在秦朝,神农派开始有了规矩和建制,一些门人拿着朝廷的俸禄,专门炼丹制药,一时间鼎盛至极。
但神农门人并不是都热衷于此,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邪门歪道,已经脱离了救死扶伤的医道,分裂就此开始。
到了晋代,青囊书院自立门户,以治病救人医者仁心的华佗为代表,与炼仙丹求仙药的那一群人彻底撇清了关系。
原本青囊书院也算是鼎盛,在各地皆有分舵,常日里无非讨论些疑难杂症,编书画谱,十足十的是个学派。
随着中医的发展,青囊书院也研习得了一些不传之秘,靠着零星的供奉,养了一些专研医道的门人。
这些门人大多分两派,一派研习草木药方,一派研习灵物药方——也就是源于动物的药方。
所谓牛黄狗宝夜明砂,都属于此类。
到了元朝,中原势弱,各大门派散的散,死的死,青囊书院审时度势,转入地下,常常不露人前,而是在山川隐秘处建府修宫,分部各地。
西至蕃境,东至东海。
门人四散各地,平日里并不联系,到了有需要的时候,或通书信,或登门拜求。
「我祖居怒晴县,知道瓶山有毒虫做害。
只它们不犯村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